close

穿越縫合:台灣當代藝術.自我與他者

穿越縫合:台灣當代藝術.自我與他者破盤出清



這是網路上最便宜的 在此介紹給您

博客來藝術設計-藝術總論分類促銷商品

  • 定價:380
  • 優惠價:7266
  • 優惠期限:2014年04月02日止

  • 穿越縫合:台灣當代藝術.自我與他者

    在網路上爬文好久 終於找到[穿越縫合:台灣當代藝術.自我與他者]的詳細介紹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    內容簡介

    空間裡的欲望之詩!
    循著拉岡,穿越台灣當代藝術展覽的幻見!

      雅各.拉岡早於 1936年發表的一篇主題論文中,提出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一個極端重要的時刻,在小孩子約為十五個月的時期,孩子會突然間出現一種視覺突變,部份論者認為這是指生物上的轉變,不過我們必須理解這裹提及的轉變,是結合生理學/腦部發展/認知能力/感情因素的結合性轉變,缺少一項也不能算是鏡像場景的突變。

      小孩子由一歲半開始,會對應一個來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(即鏡像中母親提著小孩的映像)產生一種原始的認同,並產生一種幻想性認知(亦是後錯誤認知的基本型),對自己能作為一個整體(gestalt),感到異常的快樂,可是這完整自我的想法是缺乏生物性基礎,事實上小孩子當時的能動性和自主性都只是有限的,他所成形的自我影像(imago)只是以理想我 (ideal-I)的情況出現。

      據拉岡的提法,小孩會在這時間內,視覺上有能力分別在鏡像中,被母親抱著的小孩,和母親的身體是個別被分開的兩個獨立個體,這種獨立和小孩子在原生(初生)時和母體合一的境況比較,是無比的創傷,也帶來最原始的痛苦。這種生理學上的分離狀態和心理上離開母親的痛苦,結合成鏡像期的初始經驗。

      從一九八○到一九九○年這十年當中,台灣當代藝術從一九九○年代「國際化vs.在地化」的想像中逐漸發展成目前通稱為「當代」狀態,其中經歷一些相關藝術文化議題──後殖民、媒體、展演機制、主體論述等。而陳泰松的藝評寫作理論包含了精神分析、詮釋學、哲學以及批判理論等參考座標,形成一個從作品/展演美學經驗而出發的詮釋性演繹。其主題是作品中所呈現的客體,如陳泰松在自述中提出的「他者」,「一個再現在作品裡或與之關聯的對象」,也就是詮釋的向度是標示在作品中的「他者」,而不是作品的「創作者」。

      當我們在展館觀賞作品時,我們看到的是作品本身所代表的涵意(陳泰松意謂自我),還是在欣賞後由我們賦予作品所代表意義呢?(陳意松意謂他者)。本書所要傳達的也就是近十年來台灣當代藝術展覽與現象,在專業的藝術學養下,黏密而清晰的層次辯證,行文間隱隱透著一股詩意,讓觀者在親歷現場之餘,穿越幻見,參透、縫合欲望兩端的渴望與滿足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陳泰松

      1983年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(今台灣藝術大學)畢業,1992年法國瑟基國立高等藝術學院(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’Arts de Paris-Cergy)畢業。

      兼任於中原大學商設系、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研所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與實踐大學等校,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「台新藝術獎」觀察團委員,文化總會「台灣前衛文件展推行委員會」。

      自1995年返台起,從事藝評書寫,文章散見於藝術機構、《典藏.今藝術》等藝術刊物。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藝術書籍
    藝術設計書籍看起來很籠統,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藝術設計書籍分類有那些!! 基本上藝術設計書籍都是有藝文氣息的書籍, 像有收藏/鑑賞、繪畫、書法、雕塑、攝影、電影、音樂、舞蹈、戲劇..等書籍!!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藝術設計書籍推薦 的頭像
      藝術設計書籍推薦

      藝術設計書籍推薦01

      藝術設計書籍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